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,民族危亡时刻,一位东北大学学子投笔从戎,抗日救亡,组建“中国少年铁血军”。
他说:“绝对的要抗日,绝对的要替东北人争一口气!”
面对生死抉择,他坦然赴死,留下一封绝笔,为儿子起名为“抗生”,希望儿孙一定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。
他还嘱托好友,“须知牺牲是兑换希望的一种东西,我们既然有希望,便不能不有牺牲”。
他就是苗可秀。
苗可秀,辽宁本溪人,1926年考入东北大学中文系。
1931年9月18日,日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,意图武装夺取整个中国东北地区。由于国民党政府奉行的不抵抗政策,东北大好河山在几个月内迅速沦丧,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。
展开剩余84%被迫流亡北平的苗可秀本该继续学业,然而不到一年时间,他便投身抗日,成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一员。
1932年春,苗可秀秘密返回故土,会见原辽宁省凤城县公安局长、与他同为本溪老乡的邓铁梅。
当时,对日军暴行义愤填膺的邓铁梅已经在辽东三角地带揭竿而起,苗可秀受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派遣,联络邓铁梅共同抗日。在赤手空拳、物资匮乏的情况下,他们自己组建起一支顽强的抗日队伍。
苗可秀以最大的热情参与着战斗,也不断向救国会传递着前线的见闻与消息。
在丹东市档案馆,至今珍藏着4封苗可秀亲笔书写并寄给救国会的密信。
“日伪之策略,毫不足以阻吾等之行动。”
“我们每日在听着东北民众的呻吟,看着东北民众的痛苦,我们万不忍离弃他们,绝对的要挽救他们,绝对的要抗日,绝对的要替东北人争一口气!”
为了扑灭这股抗日力量,日军发动了有针对性的“讨伐”。1934年5月,东北民众自卫军总司令邓铁梅被捕,9月牺牲。
面对艰难局面,苗可秀毅然接过东北民众自卫军的大旗继续战斗。
1935年6月,苗可秀在战斗中身负重伤,被捕入狱。狱中,日伪政权对苗可秀拉拢不成,就以酷刑、处死相威胁,但苗可秀没有丝毫动摇。
当时,一位年长的狱警被苗可秀的爱国精神触动,答应帮忙将遗书传递出去。
深知死期将近,苗可秀提笔,最后一次写下给救国会师友的信:“卓然恩师:一烛莹然,四窗外虫声唧唧,似悲余之有志不遂者然,而生则以为余之事业于此已告大成矣。”
对于死,苗可秀早有准备。但此时最令他牵挂的,就是家人。他的儿子苗福生本是一个在幸福中出生的小孩,如今却再也见不到父亲了。如果爱意和期盼再也无法亲口传达,千言万语只能化为一个留给孩子的新名字——“抗生”。
“卓然恩师:余妻至愚鲁,生一子,今年大约六岁。斯子幼失识其父之面,长谁教之??其将与鹿豕同矣。此生之所最痛心者!生拟名此子为苗抗生,勉其继余之志耳。”
若想生存,必须抵抗!苗可秀深知,正是因为日军残暴的侵略行径,才让无数像他一样的中国百姓失去了家园,不能与亲人相见。
荧荧烛火下,苗可秀再次给救国会的好友们留下嘱托。
“雅轩、忱二位老弟:
弟等思想要正确,精神要伟大,不要忘了我们要作新中国的主人,要作重整山河的圣手!作事不可因为一次的失败,便灰心;不可因为一次的危险,便退缩。须知牺牲是兑换希望的一种东西,我们既然有希望,便不能不有牺牲。不过我们的希望,务须正大而已!”
1935年7月,用尽手段的敌人见苗可秀宁死不屈,便将他押往刑场。几声枪响,苗可秀慷慨就义,年仅29岁。
苗可秀牺牲后,遗书被送到救国会的师友手中,但他们一直没找到苗可秀流落他乡的妻儿。直到20世纪80年代,苗可秀的旧友才终于找到苗可秀的儿子苗福生。
这名当年只有6岁、早已忘记父亲模样的孩子,遵照父亲在绝笔中对他的嘱托,将名字改为了“抗生”——父亲是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,为了守护家乡而牺牲。
铁骨铮铮铸忠魂,殷殷血沃山河秀。
我们不会忘记,千万个如苗可秀一般的中华儿女,用自己的生命筑起了一道血肉长城。
来源:CCTV国家记忆
发布于:北京市悦来网配资-配资炒股app最新版本-配资交易软件-民间配资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